扭秧歌原是節慶日里人民群眾的一種主要娛樂活動形式。1945年12 月臨江城解放,翻身群眾扭起秧歌歡慶臨江解放。1946年冬天,魯藝文工團來臨江,在各區(鄉鎮)演出 《李小二參軍》等小型秧歌劇,同時組織群眾學演秧歌劇。從而形成城區扭秧歌,農村扭秧歌,老人扭、中青年、少年、兒童也參加扭的局面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氛圍和局面。
1985年,臨江建區后,秧歌舞(地蹦子)成為人們集體健身的主要活動形式,1990年成立的夕陽紅秧歌隊是臨江市最早白發組建起來的第一支中老年秧歌隊,參加秧歌隊的群眾多為了秧歌舞老年婦女,發展隊員達100多人,平均年齡66歲,最大的已年愈八旬。健身強體,愉悅身心是老年人活動的宗旨。在“夕陽紅”的帶動下,只幾年時間,市區內自發組織起來的中老年文藝團體就達十幾個。每天清晨和黃昏,臨江市的江心島公園、政府廣場、社區街道、臥虎山上,到處可見一隊隊或舞或操,或劍或拳的健身隊伍。在每支秧歌隊中,有專人負責教練或編排秧歌舞節目的老師,有統一制作的演出和排練服裝,有自己動手制作或自己出資購買的大頭人、旱船等演出排練道具。每天早晚時間,各支秋歌以都活動在江-心島、政府廣場等地及社區、農村小文化廣場上,場面十分活躍。每年春節期問,臨江市舉辦由市直各系統、駐臨國省營大企業參加的秧歌比賽,從初一到十五,各秧歌隊輪番上街表演,舞獅子、跑旱船、跑驢、大頭娃娃等雜要俱全,應有盡有。
扭秧歌原是在節慶日里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形式,現已發展為不踩高蹺、平步的大秧歌、秧歌舞,成為人們鍛煉身體的體育活動。特別是臨江城區的江心島公園、政府廣場及各居民小區內的小廣場上,十幾只秧歌隊扭的熱火朝天,圍觀的群眾擠滿公園和廣場,場面十分火爆。2000年,臨江市樺樹鎮年近七自的家庭婦女王雪梅看到附近的一些老姊妹因沒有場所活動而著急的樣子,王雪梅買回鑼鼓拉起了秧歌隊的架子,全部由個人出資建立起來樺樹鎮棲霞秧歌隊,并為60多名隊員每人做了3套秧歌服。每天傍晚,她家門前就成了樺樹鎮人氣最旺的地方,鑼鼓聲、歡笑聲把—條不長的街道舞得熱熱用鬧。她多次帶領種歌隊參加市里的各種比賽,并拿回多個獎旗、獎狀。王雪梅也被大伙親切地稱為 “大山深處的領舞人”。
近年來,臨江市秧歌舞參與者逐年增多,夾皮溝旱煙秧歌隊也由社區擴展到村鎮,表演形式更是不斷變換更新,扇子舞、花棍舞、絨球舞、雙球舞等健身舞花樣百出。政府部門每年都在重陽節等節日里,組織開展秧歌舞會演或比賽,推動秧歌活動不斷提升檔次。在活動現場看到,-一些中老年朋友們掌聲、笑聲不絕于耳。一此老年朋友高興地說,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不樂樂哈哈,高高興興地過晚年,還干啥?通過秧歌舞活動,讓老年人真正活出 了精彩,使生命質量更有價值。臨江林業局秧歌隊、興隆街道秧歌隊等多支秧歌隊還都曾在國家級舉辦的中老年秧歌大賽上獲得過大獎。
聯系人:徐先生
手機:投稿:hanyan1819
電話:投稿:hanyan1819
郵箱:投稿:hanyan1819
地址: 吉林省白山市